3.8克超轻、可量产、无彩虹伪影的碳化硅AR 波导
增强现实(AR)技术正推动着人机交互市场的变革,然而其大规模商业化始终受制于硬件瓶颈:设备厚重导致佩戴不适,且全彩显示时的“彩虹伪影”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近日,西湖大学、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采用碳化硅(SiC)材料成功研发出超轻、超薄的衍射光波导。该方案首次实现了单层碳化硅衍射光波导的设计、量产级制造与封装,为基于SiC的AR技术路线奠定了开创性基础。基于该...
查看更多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团队成果:基于半逆向相位匹配的超构表面色散设计方法
近期,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调控超构表面色散特性的设计方法。这一方法以基于电磁仿真结果的反馈迭代策略,成功获得了高质量的超构表面色散设计结果。相比于传统的超构表面色散设计方法,该工作可以显著提升超构表面色散调控的性能;相比于新兴的诸多逆向设计方法,本工作提出的设计模型明显更加简洁,易于复现。 在设计结果方面,论文中展示了在850-1800nm超宽带范围内消色差的超构透镜,以及在850-155...
查看更多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团队:控制“地表最强生物”水熊虫——微纳加工技术助力活体生物图案化
近日,西湖大学仇旻教授团队在微纳制造与生物科学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在被誉为“地表最强生物”的水熊虫体表实现了微纳米级图案的精确制备,并借助这些功能性图案实现了对水熊虫运动的有效操控。这项研究扩宽了传统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边界,不仅完成了活体生物体表的功能化修饰,更实现了对微尺度生物运动的精确调控。相关研究工作分别以“Patterning on Living Tardigrades”和“Tattooing water bears: microf...
查看更多12英寸碳化硅衬底实现激光剥离
西湖大学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孵化的的西湖仪器(杭州)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12英寸碳化硅衬底自动化激光剥离技术,解决了12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碳化硅衬底切片难题。该技术已获得《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以下为报道原文:科技日报北京3月27日电(记者刘园园)记者27日从西湖大学获悉,由该校孵化的西湖仪器(杭州)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湖仪器”)成功开发出12英寸碳化硅衬底自动化激光剥离技术...
查看更多西湖仪器产品荣获2024年国内首台(套)装备认定
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的《2024年度浙江省首台(套)装备认定结果的公示》中,西湖大学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孵化的西湖仪器“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设备”荣获“国内首台(套)装备”认定。 首台(套)装备,是指国内实现显著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等。本次认定,是对西湖仪器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和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