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仇旻团队研发冰辅助实现范德华金属接触技术 突破钙钛矿器件界面难题
近期,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冰辅助实现范德华金属接触技术,成功解决了卤化物钙钛矿器件在电极制备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由于钙钛矿具有 “软晶格” 特性,传统电极制备工艺容易在电极-钙钛矿界面处引入缺陷,严重影响载流子传输。该团队创新性地引入水冰作为缓冲层,其在金属沉积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护钙钛矿表面,之后通过自然复温使冰层完全升华,即可实现金属电极与钙钛矿的无损接触。基于这一策略制备的...
查看更多利用范德华力实现光控机械振子
在微观尺度下,物体之间的表面力远大于重力等体积力,非常容易发生接触粘附:两个靠近的物体将会因表面力的存在而难以分离。对于干燥、不带电的表面,表面力一般由范德华力主导。由于范德华力对于运动的阻碍和限制作用,在设计机械部件,特别是微观尺度下的机械部件时(如微机电系统MEMS),研究人员往往通过增加相邻表面的间隔距离来减小或规避界面间的接触黏附,从而使部件得以流畅运动,不会被“卡住”。 但是否...
查看更多3.8克超轻、可量产、无彩虹伪影的碳化硅AR 波导
增强现实(AR)技术正推动着人机交互市场的变革,然而其大规模商业化始终受制于硬件瓶颈:设备厚重导致佩戴不适,且全彩显示时的“彩虹伪影”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近日,西湖大学、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采用碳化硅(SiC)材料成功研发出超轻、超薄的衍射光波导。该方案首次实现了单层碳化硅衍射光波导的设计、量产级制造与封装,为基于SiC的AR技术路线奠定了开创性基础。基于该...
查看更多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团队成果:基于半逆向相位匹配的超构表面色散设计方法
近期,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调控超构表面色散特性的设计方法。这一方法以基于电磁仿真结果的反馈迭代策略,成功获得了高质量的超构表面色散设计结果。相比于传统的超构表面色散设计方法,该工作可以显著提升超构表面色散调控的性能;相比于新兴的诸多逆向设计方法,本工作提出的设计模型明显更加简洁,易于复现。 在设计结果方面,论文中展示了在850-1800nm超宽带范围内消色差的超构透镜,以及在850-155...
查看更多西湖大学工学院仇旻团队:控制“地表最强生物”水熊虫——微纳加工技术助力活体生物图案化
近日,西湖大学仇旻教授团队在微纳制造与生物科学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在被誉为“地表最强生物”的水熊虫体表实现了微纳米级图案的精确制备,并借助这些功能性图案实现了对水熊虫运动的有效操控。这项研究扩宽了传统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边界,不仅完成了活体生物体表的功能化修饰,更实现了对微尺度生物运动的精确调控。相关研究工作分别以“Patterning on Living Tardigrades”和“Tattooing water bears: microf...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