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博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工学院2022年博士生招生宣讲回顾

浏览量:时间:2021-11-15

在西湖大学抖音和B站的直播间,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工学院院长程建军带来了自己在西湖的首场直播——他介绍了西湖大学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也详细解读了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西湖大学工学院是个怎样的地方?

工学院现在有哪些研究领域和学术大咖?

申请工学院需要做哪些准备?

……

如果你错过了昨晚的直播,可以通过这篇Q&A,回顾此次招生宣讲的重点。


关于申请选拔

Q1:申请材料重点看哪些内容,我的申请材料到底该怎么写?

我们看很多方面,英语能力是一方面,还有你的本科积累也挺重要的。我想给本科生们提个建议,本科生做科研当然非常好,但是做科研的前提是学业不要丢。把功课搞好,对本科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搞好功课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

如果是有科研经历的学生,我们要看一下他本科做科研时做了哪些东西,有没有在过程中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打个比方,有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如果实验当中有问题,我们很希望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去找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是跟别人去聊,或者看文献,或者找自己的指导老师,或者找你的好朋友们商量,总之要通过各种办法想到一个途径,能够再去设计一个实验,去解决你的问题。学生做实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一定做成功,但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希望在申请环节中看到的素质。


关于本科生申博

Q2: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做研究?本科期间应该做哪些准备,才能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来申请西湖大学?

这个问题非常好。可以这么说,读博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每个学生都要想好。本科生直博的话,一般需要5年,对学生、对导师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所以要想清楚。实际上做科研在外人看来好像挺苦,一般来说不可能早八晚五,有的时候时长会比较长,甚至晚上、周末也要到实验室来工作。但你去问问这些博士生们,他们并不觉得苦,他们沉浸其中,所以那些有追求的、有浓厚的科研兴趣的学生就可以读博士。

对大三的学生而言,怎么知道你有没有科研能力以及科研兴趣呢?我建议你就近在自己的学校,或者到我们西湖大学某一个PI的团队做一点科研,甚至是试着发表一篇小文章,找找这种科研的乐趣。从做科研、整理数据到发文章的整个过程,你经历下来,再跟导师、博士后、博士生多交流,看看他们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觉得那种生活非常有意思,那么我觉得你是适合读博士的。

您刚才说可以提前先跟导师在一起体验科研生活,有什么要求吗?或者说怎么申请?

联系导师和申请时,首先要了解这个导师做的科研方向是什么,可以去西湖大学工学院的网站,找到这个老师的主页看一看他做的是什么方向,然后选几篇他的代表作去读一下,真正把老师的科研是什么感受一下,是不是感兴趣。如果你希望能在这个方向花上四五年时间去探索一下,那么就去联系这个老师,但不鼓励联系特别多的老师,应该非常有针对性地真正找自己喜欢的老师,然后了解清楚老师的科研方向,甚至是侧面打听一下这个老师带学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模式是不是符合你的要求,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发文章

Q3:我已经发了两篇SCI的文章了,是不是更加有竞争力? 

有一些科研经历的学生,可能对选择哪一类导师,自己会有倾向性,但前期的科研经历并不是我们申请所必需的。我前面讲过,鼓励本科生、哪怕是没有太多科研经历的本科生也来申请我们西湖大学,为什么?

看科研经历是一方面,但是科研的潜质和潜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同学们可以去试着做一点点科研,找到这种感觉,但是如果有了文章,有了科研经历,对申请这个环节是有加分的,但不是必需的。


关于挫折

Q4:做科研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挫折,程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遇到挫折时是怎么调整过来的?

说实话,做科研百分之八九十的实验都是失败的实验。如果哪天我的学生,他每次组会拿来的数据都是他想要的数据,那么我想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这里面会不会有问题。有的时候,课题做了几年,你会发现这个方向完全不是你自己想象的,所以做科研存在着很多未知,这也是做科研美妙的地方,能够探索未知,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个过程说实话是挺艰辛的,有时候你做了很久的一个课题,就是做不动,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对老师而言,是一个课题经费延续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能不能毕得了业的问题。

我自己在做科研的道路上也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要放弃,咬牙坚持,肯定会有收获,哪怕是一个失败的实验也会有收获,因为你总是会得到一个结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时候,负面的结果也能给你提供很多的信息。做科研的人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一定要有一个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这里面也需要一些技巧,比如说年轻的学生一方面抗压能力稍微差一些,另外一方面科研经验相对不足一点,需要把课题分成几个小一点的课题,能够有一些小的文章发表出来,完成这么一个循环,给自己一个正面的心理暗示说我还是可以做科研的,能提升更多克服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