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媒体关注

《全球通史》,一个工科教授的历史情结

浏览量:时间:2019-05-30

       春读接力第三期,由西湖大学光学工程讲席教授、副校长仇旻为大家荐书。
  年轻,敏锐,讲话简单直白,做事条理清晰,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
  他会推荐什么样的书?武侠?科幻?探险?
  满怀好奇,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桌上放的却是《全球通史》,上下两册。



  是的,这是一本历史书,非常有名的“全球史观”代表作,让我们有点小意外。
  “读史使人明智”,这不是仇旻说的,但他很认同

  
  缘起:不一样的“读书”
  

  
  仇旻记忆中,第一次接触历史书,是小时候读的《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
  很普通的两本书,很多孩子的“标配”,仇旻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他喜欢把两本书同时翻开对比着看,看中国每一个朝代兴衰更迭之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他觉得这非常有意思。
  但一页页对照着往下翻,他却读出了很多疑惑。
  世界上曾经很强的一些民族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历史上并不落后于世界甚至曾经领先,为什么后来差距越来越大?
  一堆的“十万个为什么”,他追着身边的人问,得到的却常常是长辈们安抚式的夸奖;或者老师们也说不清的“所以然”。
  不满意大人们的敷衍,他转而自己寻找答案,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以后。
  “我想找一本以全球视角写的历史书,了解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世界如何影响中国。”
  寻寻觅觅,最后看到了《全球通史》。
  “这本书将历史划分为1500年前相对孤立的世界,和1500年后西方兴起并占据优势的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剖析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评价了各地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仇旻觉得它很好地解释了自己的困惑,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究竟是怎么样的。
  说不清是这一路寻书养成的习惯,还是真的对历史产生了兴趣,那以后,仇旻对历史书的偏爱一直延续至今。
  在他的书柜里,我们看到了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国人史纲》和厚厚的《中国历史年表》。
  当然,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他不太喜欢晦涩的文字,更偏爱“白话”版本。
 

  领悟:仇旻的“无用论”


  
  你问仇旻,读史对科研工作有没有用?
  他两手一摊说:“没用!”
  仇旻看史书,最初纯粹是好奇心使然,后来渐渐变成兴趣,但也只是一种“休闲”,与“有用”无关。
  然而此“无用”非彼“无用”,随着年龄渐长,他逐渐领悟到了这种“无用”的价值。
  比如,实验室里的一切,与他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究何其相像!同样充满了好奇,同样是对未知的探索,同样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比如,历史上任何一个事件、一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科学研究也是这样,点对点研究很难找到答案,需寻根溯源,把握全局,才能找到规律和突破点。
  甚至,在仇旻看来,当下真正的科学也往往是“无用”的,“看起来有用的那叫技术!”但恰恰是当时“无用”的科学,如牛顿三大定律、量子力学、相对论,若干年后却成为推动世界变革的重要力量。“我研究的光学领域,最近短短一二十年间,量子光学学科多次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而量子物理诞生之初,人们几乎不知道能用它来干什么。”
  2018年,当仇旻进入西湖大学,参与到这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中时,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西湖大学希望能做出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的基础研究,这种研究需要长期的投入,短期内不一定有成果,有了成果也不一定马上有应用和转化,甚至有可能面对争议。所以我们要沉住气,要做好‘无用’的心理建设。”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影响了欧洲的航海业,造纸术与印刷术又大大加快了世界范围的宗教的传播;而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大大冲击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发展。历史证明了国家与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科学研究亦需要互通有无,以自由开放的格局相互交流切磋。包括地域开放,不同学科领域也需要打破壁垒。所以在西湖大学会有学科交叉午餐会、WE News & Ideas、WeSalon等活动,我们希望能碰撞出一些新思想、新发现。”
  在仇旻看来,清楚当世界这头的蝴蝶扇动翅膀,世界那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从更大的图景中把握当下的方法论,是西湖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所必需的。只有知往鉴今,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转载:西湖大学